发布日期:2025-04-14
浏览次数:10次
中国远洋渔业的“智”与“变”:社会科学视角下的主题挖掘与演化
前言
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而广阔的领域之一,它孕育了无数生命,也承载着人类的希望与梦想。远洋渔业,作为我国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关键领域。在过去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远洋渔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一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最新出版的论文——《中国远洋渔业社会科学研究主题挖掘与演化分析》,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远洋渔业的研究主题及其演化路径,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中国远洋渔业的“智”:社会科学的主题挖掘
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智慧支持。从政策制定到市场运营,从国际合作到资源管理,社会科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343篇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者运用动态主题模型(DTM)挖掘出8个主要研究主题,其中“合作风险评估”“国际法规影响”“发展战略规划”和“渔业经济建设”成为热点主题。
l 合作风险评估:远洋渔业的国际合作涉及多层面的风险,从宏观的大洋性渔业多边合作风险,到中观的过洋性渔业双边合作风险,再到微观的市场、保险、生产安全等具体领域风险。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生产要素投入的质量,还逐步深入到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国际渔业协定带来的环境风险和政治风险。例如,过洋性渔业在双边关系下的作业环境和入渔风险,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者们试图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识别风险因素并设置预警机制,以保障远洋渔业的稳定发展。
l 国际法规影响:国际法规对中国远洋渔业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国际公约、规则和协定,改变了国际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格局。一方面,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使沿海国能够充分利用其主权权力,提升入渔门槛,限制了过洋性渔业的发展规模和生产效益;另一方面,这些法规也推动了渔业资源养护管理责任的强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在稳定渔业权益、分配捕捞配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规则制定机制往往由发达国家主导,对发展中国家的渔业权益构成挑战。此外,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的相关公约,也对远洋渔业中的劳工待遇和渔船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l 发展战略规划: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战略重点。早期,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在于通过国际合作开拓远洋渔场和作业范围,提升捕捞技术、渔船信息化装置以及保障后备资源补给,以提高作业效率。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远洋渔业逐渐形成了链态化的产业结构,远洋渔船和生产管理体系也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合作、生产要素变革和政策支持成为推动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l 渔业经济建设:远洋渔业经济系统的理论性认识是早期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们将远洋渔业经济系统划分为资源、生产和市场子系统,并强调通过协调这三个子系统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远洋渔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然而,随着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如何强化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以及如何通过装备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建立远洋渔业碳平衡交易制度等手段,缓解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负脱钩状态。
二、中国远洋渔业的“变”:主题演化与未来展望
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演化。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主题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远洋渔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演变趋势。
l 基础探索研究阶段(1988—201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战略规划”“渔业经济建设”和技术装备升级。中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面临着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开拓远洋渔场、提升作业效率和积累外汇资本等问题。国家政策的支持成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例如农业部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为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l 领域纵深研究阶段(2014—2016年):随着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国际海洋法规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继续强调“发展战略规划”,还注重技术装备的升级和国际法规的应对。随着国际海洋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和沿海国提高了入渔门槛,过洋性渔业面临着捕捞量限制、投入东道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持续性生产等转型挑战。因此,研究者们开始从战略层面分析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可用条件,探讨如何在严格的生产要求和国际局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l 议题优化研究阶段(2017—2023年):在这一阶段,中国远洋渔业的研究继续保持对“走出去”战略的重视,同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渔业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关键性文件的发布,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养护和持续性利用、发展模式转型以及提升国际履约能力。在渔业经济建设方面,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装备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建立远洋渔业碳平衡交易制度等手段,缓解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负脱钩状态。
三、未来研究方向:从“资源”到“绿色”,从“产业”到“文化”
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未来的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深化。
从缓解资源压力到迈向改革开放:远洋渔业不仅是解决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早期探索。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远洋渔业的战略地位,思考其在政治、外交和经济价值方面的独特作用。例如,远洋渔业可以成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和实践进路的途径,也可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施载体。
从被动适应规则到主动提出倡议:当前,中国远洋渔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应对国际公约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规则。未来,中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出符合我国利益和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倡议。例如,中国可以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渔业治理机制,为全球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中国智慧。
从经济产业形态到社会文化形态:远洋渔业的发展不仅涉及经济和产业层面,还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远洋渔业中的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以及文化交融和冲突等问题。例如,研究者可以探讨远洋渔业劳工的工作时间、薪资待遇、性别差异和种族差异等问题,也可以关注远洋渔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和创新。
从资源养护嵌入式到绿色低碳主导式: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远洋渔业的研究也需要从资源养护嵌入式向绿色低碳主导式转变。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大绿色远洋渔业研究力度,整合多学科资源,推动生态型远洋渔业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例如,研究者可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碳排放等方式,实现远洋渔业的绿色发展。
结语
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社会科学的智慧引领。通过对过去近40年研究主题的挖掘与演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远洋渔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演变趋势。未来,中国远洋渔业的研究需要在战略思维、国际规则制定、社会文化研究和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以推动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原文:https://shhydxxb.com/shhy/article/abstract/20240604585